西南金融

观察思考

  • 碳交易国际合作机制的规则与思考

    钱立华;尹春哲;鲁政委;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对资金、技术和能力有很高要求。《巴黎协定》第6条为国际碳交易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有助于各缔约方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本文分别梳理了《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合作方式的基本含义与重要制度,包括参与主体要求、批准与授权、避免双重计算、基础设施要求、CDM过渡制度等。此外,本文还分别介绍了《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合作机制全球主要进展、典型实践,以及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在实施后将从多个方面给《巴黎协定》各缔约方国家自主贡献的实现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将给现行自愿减排机制的改革完善带来一定启发,包括考虑避免双重计算、提升方法学质量、优化收益分配管理等。未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机构都将在《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下获得一定业务机遇。

    2025年09期 No.530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 消费和投资合理结构研究——基于88个经济体的历史数据

    牛嘉玮;

    本文基于对88个主要经济体的长期数据分析,系统探讨了全球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变动趋势、区域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聚焦中国在全球内需结构中的相对位置与演化路径。研究发现,全球消费率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投资率则温和上升,消费与投资结构在不同区域、收入水平与人口结构下呈现显著异质性。中国长期维持“低消费—高投资”的增长模式,虽支撑了高速扩张,但也加剧了结构性失衡。本文提出,“合理”的消费投资结构并无统一标准,应视为随发展阶段、制度安排与人口动态共同演化的动态均衡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优化路径,通过提升消费能力、改善收入分配与提高投资效率,推动内需结构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型。

    2025年09期 No.530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金融与法律

  • 论金融基本法的制度秉性及其实现机制

    庄鸿钦;鲁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金融法”,亟需金融法理论予以回应。“制定金融法”的基本定位系金融基本法,宜采取通则式的立法模式,具有巩固金融体制改革的权威宣示功能、统领金融法律体系的体系建构功能与凝练金融法治理念的价值整合功能。要制定一部成熟有效、契合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金融基本法,则应将基础性、回应性与协同性作为金融基本法的重要制度秉性加以贯彻落实:在基础性方面,应搭建金融法的基本制度框架、合理界定金融法的基本范畴、科学设定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在回应性方面,应明确金融基本法的最优具体性标准、构建金融领域的定期修法制度,并将提升金融法回应性的司法手段予以肯定与规范;在协同性层面,应实现金融基本法与其他法律的法际协调,并在金融基本法中对金融领域的多元协同机制进行一般性规定。

    2025年09期 No.530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互联网平台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规制风险及因应

    程雪军;龙思诺;马平川;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当前,各类经济体之间的跨境数据流动频繁,全球日益成为一个“数据经济体”,不同经济体间的数据流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超越传统货物贸易。然而,因为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等息息相关,互联网平台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规制开始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当前,愈来愈多的中国互联网平台走出国门赴海外谋求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跨境数据流动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本文透过“滴滴事件”“TikTok事件”,重点分析我国互联网平台跨境数据流动可能给国家主权安全、平台企业发展、个人权利保护等方面带来的法律规制风险,并从比较法视角分析中外互联网平台跨境数据流动法律规制的不同及其经验,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互联网平台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规制因应路径。

    2025年09期 No.530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新能源车险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李伟群;刘晨;

    近年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同时新能源车险却暴露出诸多法律风险,如信息不对称下车险市场陷入失调、标准阙如下产品缺陷认定模糊、维修场域下技术垄断风险积聚、智驾情景下新型技术风险涌现等。究其本源,这些法律风险源自新能源汽车的固有特性、风险数据积累不足、规则体系欠缺等。鉴于此,亟需重塑新能源车险的基本理念,恪守公平交易、对价平衡、保险审慎、最大诚信等原则并通过创新新能源车险产品的市场供给、重塑理赔的损失认定、建立社会化维修标准体系、形塑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法律规则等途径纾解风险困境,从而加快助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时代步伐。

    2025年09期 No.530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银行管理

  • 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银行业变革:协同机制、风险规制与未来生态趋势

    党军;杨明玮;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深刻重塑银行业态,在技术革命、政策导向与产业资源叠加驱动下,银行业加速拥抱生成式AI,但头部银行与中小银行呈现显著分化,暴露出技术与场景适配失衡、资源禀赋差异引发的内部矛盾等问题。文章深入分析银行业AI大模型布局的四类策略:国有大行凭借高资源禀赋自主研发,掌控核心技术;股份制银行借力基础模型优化场景适配;中小银行灵活接入第三方服务降低成本;部分银行通过生态协同整合资源。文章从价值创造、传递、保障视角阐述大模型在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定制服务、风险防控等场景中的应用;同时,构建数据、系统、技术、知识的协同机制,提出差异化风险规制策略,预判未来将向情境化服务、动态监管、人机协同决策、数据资产交易等生态方向演进,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呼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要求。

    2025年09期 No.530 6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理论探讨

  • 数字技术应用促进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了吗?——来自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库的证据

    刘金;范雨婷;

    近年来数字技术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日渐深入,如何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家庭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基于2017—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微观数据,发现数字技术不但能够促进家庭消费支出增加,还能优化家庭消费结构;数字技术对女性决策型家庭消费支出和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正效应明显强于男性决策型家庭,对城镇家庭消费支出的正效应强于农村家庭,对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东部地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大于中部地区居民家庭,对36—49岁决策者家庭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大于其他年龄居民;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技术主要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拓宽信息渠道和增加居民收入来影响家庭消费支出。最后,从缓解信贷约束、拓宽消费信息渠道和增加居民收入等角度提出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家庭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建议,从增加居民享受型消费支出和发展型消费支出方面提出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建议。

    2025年09期 No.530 8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内生演化机制研究

    赵鑫;王彬;刘传明;

    绿色金融作为具有“绿色”与“金融”双重含义的创新型金融工具,逐渐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了2012—2023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分析法探究了绿色金融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实现“破圈突围”,形成了全域的空间关联网络。虽然网络中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联通效果好,但网络的紧密程度不高,各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还需加强。绿色金融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净受益”“双向溢出”“经纪人”和“净溢出”四个板块,并且板块内部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板块之间具有溢出效应。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其对于引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传递发展动能具有重要作用。地理相邻关系、财政支持力度差异、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等都是空间关联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这些因素对于提升网络的空间关联性具有显著作用。本文深刻剖析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演化格局与内在驱动力,对于推动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9期 No.530 9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