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金融

政策研究

  •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现实动因、实践探索与改革进路

    潘文轩;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居住生活的时代要求。根据房地产发展模式五要素框架,房地产发展原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型涵盖了住房属性定位、住房需求行为、住房供给体系、房企经营模式、住房基础性制度五方面的适应性变革。在新形势下,房地产发展原模式难以持续运行,其弊端和负面影响愈发突出,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亟待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近年来,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初显成效但仍有局限性。今后,要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平衡住房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支持居民自住购房及租房需求,健全商品房与保障房并行、租售均衡发展、多主体参与的住房供给体系,推动房企向综合运营商转变以及往品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用地、金融、财税、保障、管理等方面的住房基础性制度,实现房地产发展原模式向新模式的全面转换。

    2025年04期 No.525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耐心资本国际经验与赋能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

    许晗;黄麟;

    耐心资本作为一种长期稳定并具备高风险承受能力的资本形态,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生动力。从全球实践来看,慈善捐赠基金、养老金、政府投资基金等公共资本,以及风险投资和创投基金、社会影响力投资等主体共同构成耐心资本的主要力量。耐心资本通常需要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越从技术研发迈向商业落地的关键期,通过上市、并购或股权转让等退出渠道,实现预期收益,在支持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我国耐心资本发展历程分为起步探索、规范发展和成熟完善三个阶段,目前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包括资金募集渠道相对狭窄、长期投资理念有待强化、多元化退出机制亟待完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发展耐心资本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持续完善资本市场生态。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打造可接续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拓宽资本退出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强化部门监管协同,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2025年04期 No.525 1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观察思考

  • 我国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工具应用及实施路径

    黄颖斐;赵大伟;田宗博;潘昊宇;

    全球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这一深刻变革中,创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突破口。首先,本文提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需求端:人口结构转型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而社会化养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以基础养老金为主的养老收入结构面临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剧、三支柱结构失衡、养老金保值增值困境等系统性挑战;以住房为主的居民资产结构与养老目标存在严重期限错配;长期制度性保障不足以应对失能老人照护压力;养老服务深层次需求与专业化养老供给难以匹配。其次,现状分析显示我国已形成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双轨并行的养老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但政策性融资占主导、市场化资本参与度不足。同时,以传统信贷为主的融资模式与轻资产运营的养老服务特性不匹配。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要素和最终目标,进而建言发挥金融力量支持养老产业的推进路径。

    2025年04期 No.525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 “一带一路”倡议下数据跨境流动风险治理的中国方案

    秦俭;曹明霞;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而数据流通也成为了各国实现数据价值、促进经济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企业利益、国家安全等多维利益,其在跨境流动过程中极易面临被窃取、泄露、篡改等多重风险,如何保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现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数据治理的关键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立法规范、执法实践和协同机制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治理困境,同时通过检视我国应对数据跨境流动风险的制度现状,并进一步提炼国际经验,以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数据跨境流动安全共治方案,从而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促进数据有序流动。

    2025年04期 No.525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乡村振兴

  •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逻辑、实践探索与挑战——以川西生态地区、欠发达地区为例

    朱睿博;邹雨潇;罗爱明;陈海灯;

    中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在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内在逻辑上紧密相连,具备融合的理论基础。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不仅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绿色金融及普惠金融工作的方向,也是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从发展现状看,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协同效应发挥尚显不足。本文着重选取川西生态地区、欠发达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实践,总结发展特点及相关经验,分析当前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实践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从绿色普惠金融需求端、供给端、基础设施和政策配套、人力资本积累等维度提出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525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张志新;李国乾;宋玉苗;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明晰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GTFP水平,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GTFP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农业GTFP;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进而提高农业GTFP,还可以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带动城乡市场对接间接提高农业GTFP;进一步地将农村人力资本设定为门槛变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GTFP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GTFP的提升效应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市场化水平高、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地区更加明显。鉴于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驱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化城乡市场对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强化人才支撑作用;聚焦区域差异特性,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2025年04期 No.525 6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9K]

理论探讨

  • 不止于减碳:空间溢出视角下的低碳转型与城市就业

    王俊;刘卓菲;廖寅超;罗荣华;

    全面理解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后果,厘清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确保绿色政策有效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及周边城市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对试点城市而言,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本地城市的就业,且主要影响的是试点城市的高质量就业;第二,试点政策具有虹吸效应,即存在空间维度上的负面溢出效应,会降低试点地区周边城市的就业,并且虹吸效应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性;第三,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就业。本文从就业维度丰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为国家在更广范围内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025年04期 No.525 8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 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的调节效应分析

    崔寅;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与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而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离不开互联网相关设施与技术的支持。换言之,互联网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以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在采用熵值法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互联网对该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对该影响也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我国不同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制造业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程度有很大关系。

    2025年04期 No.525 10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