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金融

数字经济

  • 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现状审视、基准原则与前瞻性思考

    谢纳;叶兵;张晓玫;

    公共数据具有高权威性、高准确性、高价值性、高应用性等特征,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切入点。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加速推动,显现出后来居上的潜力。现阶段各地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实践在数据资源登记和汇集、制度和机制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路径选择以及基于场景的应用开发四个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特征。国内外实践均表明,我国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应当遵循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原则、社会进步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及规模报酬递增与数据融合原则。从以上三个基准原则出发,围绕公共数据产权争议、信息保护与公共数据应用之间的矛盾以及创新与风险的冲突等难题,本文进行了一些前瞻性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破解思路。

    2025年08期 No.529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业态培育的耦合关系、内在机制和发展建议

    王天雨;卢宇;

    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数据要素现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驱动着生产力及现有产业发展路径与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数据要素赋能”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新业态培育的关键支撑。本文剖析了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与新业态的内涵,梳理了数据要素赋能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业态培育的现状,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探究了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的耦合关系与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新业态本质上存在科技革命、组织迁移与经济变革的周期性耦合,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间的要素性耦合,以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唯物性耦合。数据要素能够通过激活创新要素、打破要素边界、重塑商业模式以培育新质发展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更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系统布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数据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等发展建议。

    2025年08期 No.529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理论探讨

  • 宏观审慎政策与企业ESG表现——来自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吴廷炜;伍楷文;吴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限制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开始得到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并加以频繁实施。银行作为企业融资的核心渠道,由监管所带来其信贷行为的变化,极有可能对企业长期经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因此,宏观审慎政策是否会影响企业ESG表现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成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可能影响及机制,利用2007—2022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削弱效应。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收紧会显著降低企业ESG表现,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社会两方面;机制分析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会通过降低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进而减少企业在ESG方面的支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针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直接限制借款人条件的措施对于企业ESG的影响更剧烈。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高污染企业、大型企业和高贷款负债比企业中更为显著。新发展阶段,在调整宏观审慎政策的同时,应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保障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努力避免金融监管调整对企业ESG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提振市场信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529 3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 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罗文波;张波;张川;陶媛婷;

    科技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其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双向赋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二是以资本赋能为支撑,提供覆盖全周期的资金支持并优化要素配置;三是以技术赋能为基础,借助数字化工具重塑风险管理与产业生态;四是依托制度协同,实现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国内外实践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在区域创新模式与政策工具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而国际实践则更侧重政府主导型政策工具。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融资结构失衡、监管滞后和风险传导加剧等挑战。为此,建议从融资结构优化、监管体系完善、风险防控强化、人才与数据支撑、信用评估体系建设及长期资本供给等方面综合发力,以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No.529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金融创新

  • 从强核、弱核到脱核: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多案例比较研究——以日照银行、厦门象屿和中企云链的核实践为例

    林永民;冯宏薇;周思彤;黄柏铖;

    供应链金融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核心引擎,正经历从“强核依附”到“脱核自治”的范式革命。本文整合资源依赖理论与制度理论,创新性构建“资源禀赋与策略—依赖重构机制—制度合法性构建—模式成效与挑战”四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构“脱核”转型的内在逻辑,并基于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平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揭示三类主导方差异化路径:金融机构依托区域场景生态实现数据闭环验证,核心企业通过垂直领域数据互联重构产业治理权,金融科技企业则以跨行业整合推动生态级协同。本文研究发现,“脱核”本质是“数据—场景—生态”联动重构信用体系的动态过程,其成功依赖于“资源禀赋—技术赋能—制度适配”三元协同机制;同时提炼出区域生态深耕、垂直整合治理与跨域协同重构的适配边界,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构建数字信用基础设施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

    2025年08期 No.529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1K]
  • 金融决策认知体系跃迁:商业银行规则模型向算法模型演进的机理与路径

    黄伟恒;

    商业银行决策模型正经历从规则范式向算法范式的深层跃迁。本文揭示该转型本质是金融认知体系的重构:规则模型以显性制度降低交易成本,算法模型通过动态拓扑实现认知升维。全球实践表明,制度弹性与技术路径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化,北美呈现技术渗透与监管适配的协同演进,欧洲构建强伦理规制的系统化转型,亚太则形成后发市场的混合治理创新。中国商业银行呈现梯度化跃迁特征:国有大行依托制度优势推动系统重构,股份制银行聚焦垂直领域认知深化,区域银行实现地方性知识的算法再生。深层挑战集中于数据治理结构性缺陷、算法黑箱与监管透明度张力、伦理价值对齐困境及组织认知断层。亟需通过联邦化数据治理、可解释动态认知系统研发、算法全生命周期监管框架构建等路径,完成决策范式的价值理性回归。

    2025年08期 No.529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乡村振兴

  •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董鹏斌;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加强耕地保护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要求对农业强国建设而言意义深远。从理论层面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更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环节。从实践层面看,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可持续性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缺乏市场活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制度存在失灵。鉴于此,需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理念,从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的保障体系、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筹资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制度等方面推进,从而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强国建设。

    2025年08期 No.529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张宏胜;唐小平;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领域迎来重要变革。农业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亟须加快数字化转型,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从赋能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借助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对农业繁育、生产、加工、物流及销售等全过程干预,推动了农业产业集约化、生态化及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从发展形式上看,我国农业生产主力军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是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数字经济高渗透性、广泛连接性、绿色发展、敏捷响应等方面的优势特征,本文提出: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的数字化升级,帮助小农户提升农业生产规模;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推动产品品牌化发展;通过强化农业数字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专业化和服务化水平;通过释放数字经济减碳潜能,加速农业绿色转型进程;通过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

    2025年08期 No.529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下载本期数据